查看原文
其他

古籍整理 | 《汉书补注》出版

《汉书补注》
作者:[汉]班固  撰,[清]王先谦 补注
整理者: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
上海古籍出版社
中国古代史学丛书
定价:1200.00元





内容简介




 

王先谦加以补注的《汉书》,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,起汉高祖,迄王莽,通记西汉一代史实(表、志有不限于西汉者),东汉扶风安陵(今陕西咸阳市东)人班固(32—92)撰。《汉书》之作,实发端于其父班彪的后传,班固死时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成,由其妹班昭和郡人马绩补续而成,故清人赵翼说《汉书》“经过四人手,阅三四十年始成完书”。

《汉书》微文奥义,历来被认为难读,始出已“多未能通者”,当时一代通儒马融亦要“伏于阁下,从昭受读”。因此自东汉起即有人为《汉书》注解,服虔、应劭便各为音义,自别施行。魏晋、南北朝时期,为《汉书》作音注者更多。晋代的晋灼于服、应之外,采伏俨等十四家,辩其当否,集为《汉书集注》十四卷。臣瓒于晋灼之外,增刘宝《汉书驳义》一家,为《集解音义》廿四卷。至东晋蔡谟,则取臣瓒之书散入《汉书》正文之下,自此以降,始有注本。

唐初,颜师古(581—645)受太子承乾之命注《汉书》,在服、应、晋、臣、蔡五种注本的基础上,增以荀悦《汉纪》、崔浩《汉纪音义》和郭璞《司马相如传》注,并资取其叔父颜秦游《汉书决疑》之义,汇集前二十三家注解,揆之诸说,参以己见,发明驳正,而成集一代大成之作,号为班氏忠臣。
颜注问世以后,至宋,雕板兴起,宋太宗淳化五年(994),命官分校三史,校毕,就杭州镂板,是为淳化本,此《汉书》有板本之始。此后官府多次选官校勘,遂有景德监本、景佑刊误本、熙宁本、宣和园子监本、乾道本等。其间对后世《汉书》流传影响较大的,有余靖的景格刊误本、宋祁在其基础上又增十五家而成的宋祁校本。同时民间摹刻以市易者滋多,南宋宁宗庆元年间(1195—1200),建安人刘之问取宋祁校本,别用十四家本参校,采人萧该音义、司马贞索隐、三刘刊误等,刊印而成建安本。明代的官私刻本叠出,官本如取建安本而刊落甚多注文的南监本,私家本有毛氏用建安本但删除了三刘刊误、景佑刊语而成的汲古阁本,此外还有汪本、闽本、德藩本等。入清,《汉书》注本主要沿着两条系统流传,一是乾隆四年,取南监本别加考证而成的武英殿本,即补注中的官本,一是同治年间,金陵书局重印汲古阁本而成的金陵书局本。以上便是《汉书补注》出现前,汉书注释、校勘、版本流传的大致线索。

王先谦“自通籍以来,即究心班书,博求其义”,积三十余年精深功力,在颜注的基础上,广征博引,再次全面总结了历来尤其是清代学者对《汉书》的研究成果,直接引据的宋、清学者达67位,基本囊括了颜注之后学者的研究。虽继承了颜注,但不盲从,对颜注的失当多有驳正。对引据的宋、清学者的论点,也常有考辨,并非单纯的罗列与堆砌。学界评说《汉书补注》是迄今《汉书》注释最为完备的本子,堪称允当。李家骥先生甚至认为,“总的说来,《汉书补注》已基本结束了《汉书》的注疏”。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《汉书》标点本,用《汉书补注》本作为底本,惟限于当时历史条件,仅收入颜师古注而未收王先谦补注。今则汇集专家,以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,吸纳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百衲本、中华书局标点本以来的研究成果,将《汉书补注》全本予以整理标点出版,以惠学者。





作者简介




 
王先谦(1842—1918),字益吾,号葵园,湖南长沙人。清同治四年(1865)进士,授史馆编修。光绪六年(1880)晋国子监祭酒。历典云南、江西、浙江乡试,曾任江苏学政,任上奏设书局。十五年(1889)开缺还乡,主持过思贤讲舍、岳麓和城南两书院,又历任师范馆长、学务公所议长、铁路局名誉总理、省咨议局会办等职。因总督陈夔龙、巡抚岑春萁,以其所著《尚书孔传参正》《汉书补注》《日本源流考》和《荀子集解》等书进呈朝廷,而被赏内阁学士衔。辛亥革命后,改名逐,终老乡间。





整理者简介




 
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立于1983年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“文革”中设立的二十四史(《宋史》)标点组。“文革”结束后的第二年,二十四史(《宋史》)标点组改建为古籍整理研究室。20世纪80年代初,遵照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加快我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指示,古籍整理研究室扩建为古籍整理研究所,程应缪先生任所长。与此同时申报设立了古典文献专业,并于1983年招收本科生,成为教育部在全国布点的四个古文献学本科生培养基地之一。现任所长,兼文化典籍系主任张剑光教授、副所长钟翀教授。




目录




 

前汉补注序例
引用诸书姓氏
同时参订姓氏
汲古阁本卷首
前汉书目录
坩官本卷首目录
官本跋尾
汉书补注正文





书影




 

来源:上海古籍出版社

排版:拊石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